紅商網(wǎng)訊:每個奢侈品市場都會遇到自己的興衰起落,中國消費者也正在從“名牌拜物教”走進奢侈品消費的成熟期,奢侈品消費熱潮開始走入常規(guī)化。
上海外灘一直是中國最早的頂級消費地標,也見證了這一輪奢侈品潮流的起落。
2003年,GiorgioArmani入駐外灘3號,從這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意大利一線男裝杰尼亞(ErmenegildoZegna)也繼卡地亞(Cartier)之后,將自己亞洲最大旗艦店放在了外灘18號,而HugoBoss,Gucci、MarcJacobs等一線品牌也相繼進入外灘,外灘某號一度成為奢侈品牌的身份象征,而鋪租租金的翻倍增長也曾讓原有的二三線品牌難以堅守,相繼撤離。
2013年,進駐10年GiorgioArmani旗艦店撤離外灘3號,Dolce&Gabbana原設于外灘6號的旗艦店停業(yè),百達翡麗(PatekPhilippe)也將外灘18號的店面搬到距離外灘不遠處的外灘源33號。HogoBoss、寶詩龍(Boucheron)等品牌都已相繼撤出外灘。
經(jīng)過10年,“外灘某號”從炙手可熱走到失寵,而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數(shù)據(jù)再也不是一律上升著的紅線,中國市場給予它們的是各自不同的滋味。
麥肯錫曾有一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2009年中國市場50%的奢侈品消費來源于“送禮需求”。在政策風向轉(zhuǎn)變下,更常被作為“禮品”存在的腕表和珠寶也受到更強烈的沖擊。
在瑞士的官方數(shù)據(jù)中,2013年第1季度瑞士對中國內(nèi)地出口鐘表總額的同比下降26%。而在LVMH集團2013年前3季度財報中,珠寶和手表部門的表現(xiàn)尤為疲軟,銷售業(yè)績同比下滑2.3%,去年同期該部門同比增幅高達141%。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在品牌的狂熱中沉淀出更多的理性與品位,傳統(tǒng)奢侈品大牌也因消費疲態(tài)面臨品牌增長的瓶頸期。LVMH集團中以LouisVuitton、Fendi、Céline等品牌為核心的時裝皮具部門遭遇了同比0.6%的銷售下滑,而去年同期該部門業(yè)績同比增長17%。在Kering集團2013財年上半年收入中,旗下奢侈品牌Gucci僅取得1.6%的業(yè)績增長至17.548億歐元,但2009年后Gucci的市場增長率一直維持在17%左右。 共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奢侈品行業(yè)面臨大規(guī)模衰退 假貨成最后救命稻草 中國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二 二手市場暗潮涌動 女性奢侈品消費四大趨勢 山東東營中央豪庭簽約PRADA、DIOR等7大奢侈品牌 奢侈品行業(yè)面臨大規(guī)模衰退 假貨或成最后救命稻草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