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提效是AI落地的起點
說來說去,其實還是一個成本。線下零售不比線上經(jīng)營,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協(xié)作成本等等都要被考慮進去,雖然說便利店、自動售貨機等消費場景不會產(chǎn)生如線上物流成本一般的憂慮,線下的流量成本也相對較低,但線下的經(jīng)營問題怎樣解決呢?這又成了一個全新的老問題。
在過去,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大家過得都不錯,不太關心成本的問題,但現(xiàn)在各方面的紅利都在縮減,就免不了回頭思索一些現(xiàn)實的問題。比如說人力成本是否能再低一些,哪方面的工作還能夠優(yōu)化一點等等,不一而足。
有需求,便有了市場。雖然相比起其他賽道,AI+零售沒那么火熱,但也吸引來不少企業(yè)入局,如深蘭科技、Yitunnel、織點智能等一批人工智能企業(yè)。如果說以商湯、曠視、依圖、云從為代表的AI四小龍是拿著錘子找釘子,那在更細分的行業(yè),大家則更像是先找到釘子,再制造合適的錘子。
探索一直在做,但問題卻常有常新。圍繞著智能化商業(yè),產(chǎn)生過許多問題,遠一點是AI的邊界問題,近一些是技術應用到實際模式的疑問,更實際一些的,則是降本提效的問題。落到這些問題上,許多模式就開始存疑起來。
至少目前看來,完全的去人化經(jīng)營似乎還不太可行,不過AI技術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倒是會大放異彩。比如說,大數(shù)據(jù)與深度學習技術,在供應鏈優(yōu)化、協(xié)助日常管理上已證明能力;而視覺識別的應用就更加廣泛了,除用于門店的門禁系統(tǒng)外,商品識在打造智慧門店上也魅力無窮。
打造起標版市場不難,但復制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畢竟在保證服務穩(wěn)定的前提下,降本提效才有意義。如果說商品識別還存在面對復雜環(huán)境的問題,那相比起來,更落地、更務實一些的,可能算是刷臉支付了。
年初,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間開啟刷臉大戰(zhàn)。螞里奧、華捷艾米、織點智能、商米科技等企業(yè),則成為巨頭背后的“彈藥”提供商。替代二維碼,再取而代之,如果說二維碼只是讓支付環(huán)節(jié)開始連接線上,那刷臉支付則讓“降本提效”落到了實處。
以業(yè)內企業(yè)織點智能落地成績看,一人同時負責三臺設備,單件商品購買時間從12秒縮減為5秒。雖然目前只是解決了協(xié)助和替代收銀員的問題,但從支付入口到應用平臺角度看,似乎仍有更大發(fā)展空間。
生鮮與火熱中的社區(qū)團購
有人在人力成本上出主意,也有人在貨上動起心思。既然標品利潤太少,那不如做非標品,線上線下還都不是問題。如果說食品飲料這樣的標品只能做到20%的利潤,那非標品類食品利潤甚至能達到50%之多,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圍繞生鮮食品這樣的非標品,阿里做起了盒馬鮮生,京東投資了錢大媽,美團、物美、永輝等巨頭都一一入場,一時間生鮮市場好不熱鬧。
可生鮮也有幾個不小的毛病,由于有保鮮需求,在成本上的投入就要比一般食品高,而相比起來,鮮食的貨損則是更大的問題,當天賣不出去,隔夜就成了問題,不然品質也無法保障。而從這點上回看,錢大媽不賣隔夜菜的slogan,就不可謂不棒了。
成本上的投入大,建立在有充分的市場需求上,可一旦訂單量無法達標,是否又會陷入另一種困境。一家門店,從前至多能覆蓋周邊社區(qū),但當線上網(wǎng)絡成熟,做起線上生意輻射范圍就更加廣泛,這個時候能否吸收更多的訂單?于是滿足一小時配送需求,覆蓋最后三公里的到家服務就開始出現(xiàn)。
到家服務的火爆,建立在成熟的物流網(wǎng)絡上,換句話說,到家服務的可行性建立在訂單密集的基礎之上。可一旦訂單密度分散,意味著履約成本加大,物流的成本問題照樣會顯現(xiàn)出來,而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有人便想出了社區(qū)團購這樣的法子。
如果說社區(qū)生鮮是先有供給找需求,那社區(qū)團購則是集中需求找供給。通過集單就近配送壓縮物流成本,還能通過社群分享拉新,既然說線上電商獲取新客戶成本越來越高,那這樣即能低成本拉新,又能控制成本的事,又會不會有機會呢,“50天20億投資”,便成了這一賽道的瘋狂寫照。
不過,大家對社區(qū)團購的質疑,倒不是詬病其類似前置倉的供給模式,而是社群電商的方式,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此前的微商們。說起上一個讓人們想起微商的,自然是拼多多了。
在近兩年的消費市場上,圍繞拼多多產(chǎn)生了許多爭議。即便如今拼多多已遠赴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可山寨問題依然為其躲也不過的一個問題,不過與之相比,大量的山寨商品如何能對小鎮(zhèn)市場產(chǎn)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倒是勾起習慣了京東淘寶的都市人更大興趣。
拼多多的興起,大體上得感謝國內越鋪越密的物流網(wǎng)絡,另一方面,則“受益”于越來越貴的線上拉新成本。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拼多多的獲客成本雖然從2017年的10.38漲到了2018年的54.51,但還是遠遠低于其他主流電商平臺。
這幾年,人們常提消費升級,如果說消費升級是因為人們越來越不滿意從前的服務于體驗,開始追求更高的品質和服務,那拼多多的坐大,則讓人們懷疑是否迎來了消費降級?刹还苁巧夁是降級,更讓人憂慮的是城鄉(xiāng)不均衡帶來的認知分化,或說與其責問拼多多為何暢銷山寨,倒不如擔憂何不食肉糜如何產(chǎn)生,這就跟人們習慣了局域網(wǎng),卻疑惑互聯(lián)網(wǎng)的本來模樣,屬于同一個性質。
“如果MAU要達到3億,DAU達到1億,用戶從哪里來”,微信5.0之后,微博做起了下沉市場,而這也是人們疑問,自己分明越來越少地使用微博,為何微博反而越做越大的原因。在零售領域,也不禁讓人遐想,如果說新技術開啟了一扇門,下沉市場是否又會再開一扇窗?
來源: 微信公眾號:風格與敘事 夢夕林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