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毛利率相差無幾,但市值卻差20倍。究其原因,除了既有規(guī)模的差異,也暗含了對未來市場預期的不同。
海底撈作為四川火鍋,無論是口味還是模式,都更符合大眾化需求,因而較快地走出了四川。不僅國內(nèi)發(fā)展得如火如荼,在國外也是頗受追捧,目前已在新加坡、美國、韓國、日本等門店開設(shè)數(shù)十家門店。據(jù)悉,美國硅谷的海底撈,中午時分排隊是常態(tài)。
呷哺呷哺的擴張卻面臨著重重的地域障礙。
2014年上市前,呷哺在全國共有394家門店,其中243家在北京,占比61.7%。這幾年,北京市場逐漸飽和,門店增加有所放緩。然而走出北京談何容易。重慶、四川等地有自己的火鍋喜好,江浙食火鍋講的是聚會和精致,呷哺的全國擴張之路走得頗為辛苦。
2012年,呷哺進軍上海,當年開了56家店。到2018年不增反減,只剩52家。相較于北京門店,上海門店的銷售額平均偏低30%。上海只是南方諸城的一個縮影,呷哺南下,磕磕絆絆。
呷哺呷哺謀變,火鍋業(yè)生變
呷哺呷哺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相較于北方的呷哺店,近年新開的南方門店有較大不同。首先,U形臺變成了更為常見的桌式餐飲,菜單價更貴,客單價更高。杭州多家門店的人均消費為90元,相較于北京多家門店的人均消費60元,上漲了三分之一。
2016年,呷哺又推出了高端品牌“湊湊”,對標海底撈。加上今年上半年新增的13家門店,目前總計40家。
記者在口碑上搜索“湊湊”發(fā)現(xiàn),杭州地區(qū)的消費均價為140元,明顯高于呷哺呷哺,也高于海底撈。只是高端市場上,不僅有爆炸式擴張的海底撈,還有小龍坎、哥老官等多個品牌——眾口奪食,要征得一席之地,實屬艱難。
作為必不可少的增量市場,海底撈、呷哺呷哺等沒放過外賣。海底撈的外賣是隨時隨地吃的代表,從鍋到灶再到食材,一應(yīng)俱全,目前已上線餓了么等平臺。呷哺則只配送食材,包裝相對簡約。
如今,盒馬的入局,為當前的火鍋業(yè)競爭增加了變數(shù)。
盒馬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線上線下同步,30分鐘送達,價格僅為諸多火鍋店的一半,更在于背靠商超體系,擁有上千種的火鍋涮品,產(chǎn)品豐富度令人咂舌。
實際上,不僅是盒馬,叮咚買菜等前置倉買菜平臺也已上線火鍋頁面。
一場火鍋業(yè)的混戰(zhàn)近在眼前,呷哺呷哺再不快跑,老二的江湖地位恐怕難保。
(來源:微信公眾號“新零售智庫” 作者:徐藝婷)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guān)注公號:redshcom 關(guān)注更多: 火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