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不是一個新話題,上周末又和幾個機構(gòu)聊起社交電商,但是我認為,很抱歉,雖然直播帶貨很火熱,新國貨也層出不窮,但作為社交電商業(yè)態(tài)沒機會了。
小打小鬧的品牌分銷渠道、還有上游的DTC云云,除了少量的品牌力創(chuàng)新項目,其他都不足以構(gòu)成一個強大的護城河。為什么?
談論這些之前,我們首先要定義、區(qū)分清楚什么是社交電商,將要素進行逐一拆解,再去判斷其核心價值,不然太多語義含糊,討論不出所以然,或偏執(zhí)一詞就是浪費時間。
完全意義上的的社交電商平臺是指 S2B2C供應鏈賦能的新工具和渠道,類似云集,直播電商供應鏈賦能的卡美啦等,還有指電商平臺。而上游品牌,嚴格意義不屬于社交電商。
每日優(yōu)鮮這樣的公司不叫社交電商,是生鮮電商用了社交裂變營銷工具。愛庫存就是尾貨發(fā)現(xiàn)用KOL更輕,類似微商不用囤貨,一鍵代發(fā),用了分銷工具。拼多多是兼具供應鏈新工具和社交手段的平臺。
有些人認為社交電商有兩大優(yōu)勢:
1,社交電商在很大垂直品類有機會,做一個產(chǎn)品然后再擴品類。
2,社交電商是前置成本比傳統(tǒng)電商少,只需要有團隊運營和找KOL成本。
但對這兩點,我認為都很難。
第一,不僅社交電商單獨平臺沒機會,對于垂直品類也沒機會。第二,看上去前置成本少,但其實隱性成本更高。
為什么?
01
大家所理解的社交電商,通過KOL分銷,把KOL當成新渠道,這是不對的。
平臺責任是什么?選品、培養(yǎng)KOL、抽傭。
但是對于KOL,這里有明顯的矛盾點。
頭部KOL能帶動 60%的貨,頭部 KOL要求更多差價,這樣平臺抽傭就會被折價。同時中腰部的KOL,有意愿帶貨,卻做不到更多的價值和價格差異,所以價值不大。
02
再來看,純社交電商平臺?分為好幾種:
第一種,做自營供應鏈開店,如云集,S2B2C給他供應鏈整個賦能,賺線上招商和抽成的錢。
第二種,垂直品類結(jié)合社交電商玩法,這里面都是微商的重災區(qū)。大部分都是很LOW手法的品牌,可能賺錢但價值觀有問題。
而其中對于優(yōu)質(zhì)品牌,社交電商只會成為渠道之一。
所以不如去投KOL?投李佳琦、薇婭,對于品牌好多元KOL策略就可以了,好好做上游品牌才是王道。談不上什么社交電商。第三種,大平臺比如淘寶、拼多多、蘑菇街等。自己去用社交電商的一些手法去做營銷,這是屬于營銷手法。
所以,社交電商本質(zhì)上是內(nèi)容電商和社交分銷工具的結(jié)合。而現(xiàn)在,私域流量的更深層次的精益化運營工具,將加速各類品牌的下沉和裂變。
不僅是電商,還有在線知識付費,原理一樣,但知識付費沒有庫存壓貨和物流的壓力。
剖析來看,產(chǎn)品決策幾個要素:產(chǎn)品力、差異化。差異化有價格性價比,有渠道差異化。
論價格性價比:
像李佳琦這樣的超級IP,是通過攜流量而令品牌。而拼多多是通過攜供應鏈F2B達到性價比,供貨的品牌達到極致性價比是以犧牲了部分品質(zhì)做工為代價的。里面還要分品類,服裝紡織、3C、水果生鮮的性價比手法都不一樣。
論渠道差異化:
小紅書、一條等自媒體電商等代表的內(nèi)容電商,這里面每個內(nèi)容想要往前再走一步,都巨難,繞不過原來的傳統(tǒng)電商問題。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社交電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