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jié)束的CES上,德國大陸集團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物流機器人——包裹派送機器狗ANYMal。
對于這項成果,媒體圈和科技圈分成了兩派。支持派很振奮:這是一個突破腦洞的方案,物流機器人終于可以把快遞送到家了;反對派澆冷水:這依然只是一個概念性產(chǎn)品,能夠落地應用才算成功。
在兩派喋喋不休的爭辯聲中,我們不僅要問,念念叨叨很多年了,物流機器人距離“跑單”還有多遠?
好消息很多,應用落地卻不見聲響
實際上,伴隨著AI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商巨頭們除了在碼垛、分揀等應用場景尋求機器人的解決方案外,還一直在試圖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阿里2017年發(fā)布了一款名為“小G”的機器人來分擔快遞小哥的末端配送壓力,這個身高1米左右的機器人大概能裝10到20個包裹,不但能識別路上的行人、車輛,還可以自己乘坐電梯。2018年年中時,阿里又發(fā)布了“小G”的第二代產(chǎn)品——G Plus,新款配送機器人不光運送距離更遠,運送速度也大大加快,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15公里。當時阿里宣稱將在年底前開始商業(yè)化生產(chǎn),可是2019年的第一個月都快過去了,G Plus的商業(yè)化生產(chǎn)卻沒有任何消息放出。
幾乎與阿里物流機器人研發(fā)進度同步,京東配送機器人于2017年6月18日在人民大學完成了全球首單配送任務。此后,又在上海、天津、廣州、貴陽、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完成了配送測試,并且將京東無人車項目的總部設在長沙。就目前來看,京東物流機器人研發(fā)“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在全國各地試點布局“遍地開花”外,真正實現(xiàn)商業(yè)化運營的項目卻沒有一個。
亞馬遜去年年初發(fā)布的物流機器人postmen功能更加強大,不光可以送貨到家,還能打開智能門鎖,哪怕主人不在家,也能送出包裹,此外這款機器人還有專門的冷藏空間,確保生鮮食品不會變質(zhì)。同樣,postmen也還在測試當中,何時商用,亞馬遜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阻止物流機器人“跑單”的三座大山
物流機器人一直在路上,到底是什么在阻止它們“跑單”呢?智能相對論認為,雖然不少廠商已有不錯的解決方案,像大陸集團的ANYMal和電商巨頭們的物流機器人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場景中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但距離商用落地還有以下幾座大山需要翻越。
1、感知決策宛如“智障”
物流配送機器人看似只執(zhí)行一個“送包裹”的簡單任務,實際上是一個技術(shù)集成度極高的應用,一個合格的物流配送機器人至少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與物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的狀態(tài)感知能力,即能掌握和獲取機器人自身和周邊的狀態(tài);與人工智能相關(guān)的實時決策能力,即在不同場景下應該怎么處理;與機器人相關(guān)的行動執(zhí)行能力,即按照決策的結(jié)果做出精準的動作。
然而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物流配送機器人在這些方面仍然稍顯“弱智”。從一些媒體放出的機器狗ANYMal在CES上的演示視頻可以看到,ANYMal跨越一輛滑板車,登上幾節(jié)臺階,按響門鈴后將包裹放下,整個過程用時了1分多鐘,其中跨越滑板車的前幾次嘗試還失敗了,上臺階的動作也是是慢到讓人想用鞭子抽它。這幾項動作如果由快遞小哥來做的話,可能幾秒就能完成,兩者間的效率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另外一個例子,阿里的G Plus在乘坐電梯時,如果電梯內(nèi)人數(shù)較多,空間稍稍有點擁擠,它就不會與人類爭搶,只是在門外默默等待下一臺電梯,說得好聽是“禮貌謙讓”,說得不好聽就是“眼神和腦子都不好使”,無法精準計算空間大小,明明擠擠可以上去,卻偏偏要等下一班,如果是電梯使用率較高的寫字樓內(nèi),那么G Plus企不是要等到下班時間?
終端配送的效率是物流機器人需要解決主要問題之一,然而在現(xiàn)階段,物流機器人的感知、決策、執(zhí)行能力都還有欠缺,在送包裹的效率上遠遠比不上快遞小哥,商用落地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物流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