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11月19日電題:話術多、流量假……直播帶貨還有哪些“貓膩”?
近年來,直播帶貨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越來越熱,每天直播時長動輒百萬小時以上,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然而,“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fā)現,直播帶貨話術多、“套路”多,直播觀看量和帶貨訂單量存在不少“水分”。業(yè)內人士建議,進一步規(guī)范直播帶貨行業(yè)秩序,加強行業(yè)自律,讓消費者在直播平臺能放心購物。
直播帶貨“套路”多
今年“雙十一”,直播電商愈受關注。各行業(yè)名人、品牌商家等紛紛進入直播間,一些主播從10月初就開始預熱、暖場,各類促銷信息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直播帶貨看似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但一些消費者“吐槽”,在直播間想要低價買東西并不容易,在種種“套路”下,買到的東西價格也未必便宜多少。
——直播話術多,想“秒殺”得看半小時直播。濟南市民張曉蕓告訴記者,為搶購一款“雙十一”預售商品,她在某短視頻博主的直播間內等候了近半個小時。“一開始主播說馬上上架,并且是‘秒殺價’,但隨后主播開始介紹其他商品,接著又介紹直播間的各種活動,20多分鐘后我想要的商品才上架。”
張曉蕓說,有時為了直播間所說的福利、優(yōu)惠,需要等很久,而且這在短視頻平臺的直播帶貨中,快成固定模式了。幾乎每個主播在上架優(yōu)惠商品前,都會用話術吸引觀眾眼球,然后再介紹幾款其他商品,一段時間后再將此前說的商品上架銷售。如果考慮時間成本,在直播平臺購買商品遠不如在傳統(tǒng)電商平臺方便、直接。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工作人員謝龍說,在不少帶貨的直播間,消費者付出了很多時間,但東西很多時候并沒有便宜多少,導致消費者沒有獲得感,只有失落感。
——賣東西還得演劇本,“吵架式”“打架式”帶貨流行。“我們貼了多少你知道嗎?貼了兩千多萬。”“不要再貼了!”在不久前的一場直播帶貨中,一名女主播在直播間大聲嘶吼,試圖阻止搭檔男主播“降價倒貼”的行為,而男主播自稱為了粉絲,甘愿賠本補貼,互相推搡、摔話筒,演得幾乎以假亂真。
類似這種“套路”,每天都出現在不少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間中。記者在一些直播間看到,主播和搭檔一番“爭吵”“推搡”后推出的商品,價格相比其他電商平臺,并沒有太大優(yōu)惠,有時甚至比別的平臺貴,但憑借“節(jié)目效果”,往往能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在一些明星帶貨的直播間內,也經常出現明星為“回饋”粉絲執(zhí)意賣“低價商品”、與工作團隊吵得不可開交的“劇情”。
——帶貨數據有“貓膩”,有的直播間沒人互動,訂單卻不少。齊魯工業(yè)大學大三學生王琪說,讓她不解的是,有的直播間觀眾人數有幾千人,但上架的商品少有人購買;而在另外一些直播間,觀看人數只有幾十人,主播上架的商品又頻頻被“秒殺”。
電商行業(yè)從業(yè)者張向陽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直播間熱度,很多直播間使用機器人刷人氣,或大量刷單提高成交量,事后再退款。尤其是對于小主播而言,需要通過虛假的數據,營造出高人氣假象,這幾乎已成直播帶貨行業(yè)“潛規(guī)則”。
今年10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和河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開展了直播帶貨消費體驗調查活動。從結果看,調查活動共有100個直播帶貨體驗樣本,其中33個涉嫌存在虛假宣傳、利用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誤導消費者等違法違規(guī)問題。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直播帶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