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者的信用就像氧氣。當它大量存在的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而失去以后人們才會注意到。
——巴菲特
海水退潮時,就知道誰沒有穿底褲。在銀行理財產品天量發(fā)行之時,那些從資本市場撤退的投資者,被這些產品的高預期收益率吸引。然而到期后為零/負的真實收益率,卻讓投資者苦不堪言。受5月以來原油、黃金、白銀等大宗商品暴跌,國際股市大幅波動的影響,相關結構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受到很大損失。而多家商業(yè)銀行的掛鉤匯率的結構性產品,也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相關專家表示,造成結構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為零的原因很多,產品的期權結構設計、投資期限跨度、進場時機以及投資選擇等因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紤]到當下經濟局勢正處于“十字路口”,結構性理財產品也許無法在短期內告別“零收益”。
“零”聲不斷
資料顯示,自今年初至6月13日,匯率掛鉤產品發(fā)行量為30只,幾乎等于去年全年發(fā)行量。但是這些產品有不少未能給投資者帶來預期的高收益。據普益財富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招商銀行不久之前到期的一款名為“焦點聯動系列之匯率表現聯動理財計劃”的結構型產品,該產品掛鉤對象為歐元兌美元的匯率。觀察期內,歐元兌美元匯率跌破了區(qū)間下限,產品到期收益率僅為最低預期收益率0.5%,未實現4.5%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另外,該行在上周到期的一款結構型產品“‘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A股金融類股票表現聯動理財計劃”未實現7%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為零。
結構性產品的“零”聲從一家家國內商業(yè)銀行傳來。廣發(fā)銀行今年初發(fā)行一只匯率掛鉤產品,掛鉤于歐元兌美元匯率,產品掛鉤方式為區(qū)間觸發(fā)型。根據產品的設計,若觀察期內歐元兌美元匯率從未突破設定的區(qū)間,則到期時向投資者返還理財本金以及5.0%的年化收益率。否則收益為零。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于在產品存續(xù)期內,突破了匯率區(qū)間上限,因此產品提前終止,收益率為零。
事實上,這樣的“零”聲也從外資銀行內部傳出。今年6月3日東亞銀行到期的一款結構型產品,盡管實際收益率達到8.5%,但是其預期收益率高達16%,因此到期收益率仍未達標;ㄆ煦y行一款名為“1年期人民幣結構型投資賬戶掛鉤一籃子消費類股票每日累計收益”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其最高年化預期收益率為8%,然而產品到期收益率為0.0325%。
警鐘遲來?
據記者了解,結構型理財產品往往掛鉤于匯率、期貨價格、原油價格、貴金屬價格、商品指數、股票指數等。其結構有區(qū)間觸發(fā)型,也有看漲型和看跌型。這類理財產品往往設計成保本型或保證一定的低收益,而高收益部分則需要冒一定的風險。
“絕大多數結構型產品的掛鉤對象均為海外金融產品或者指數,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需要對這些掛鉤標的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對其走勢要有自己的判斷。”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表示,了解掛鉤標的后,投資者還應該進一步了解產品的收益結構。例如產品是否保本,如果不保本,有無止損線。對于不保本且未設立止損線的產品,投資者需要謹慎。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一些銀行發(fā)行的結構型理財產品存在設計不合理的現象,投資者與銀行之間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據這位人士透露,一些產品在設計時規(guī)定了投資者可獲得的最高收益率,例如當初設計的最高預期收益是10%,即便掛鉤標的指數的漲幅很大,投資者也只能獲得不超過10%的收益率,剩余的部分屬于銀行的投資收益;反之,如果掛鉤指數下降,銀行可以采取提前終止的方式規(guī)避風險,保證一定程度的本金。這就是俗稱的“銀行吃魚翅,客戶喝米湯”。
短評
左轉,還是右轉
小熊
“零收益”、“負收益”的聲音還是從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報表中傳來了,特別是以匯率為掛鉤的區(qū)間結構性產品。從相關統(tǒng)計機構的數據中看出,無論是最有開拓精神的中資商業(yè)銀行,還是具有豐富市場博弈經驗的外資行,其產品的收益率多以“零”分交卷,實在有些“寒酸”。
這種區(qū)間結構產品本身的設計思路并不壞,產品掛鉤的標的物大都為熱門資產。特有的漲跌區(qū)間的設定使得產品似乎能夠使投資者無論在熊市或牛市中均可獲得較高收益,外加對本金安全的保障,吸引了很多對風險承受能力并不高的投資者。
然而,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中的外幣結構類產品而言,最終收益不僅取決于掛鉤標的資產的類別和未來走勢。產品的期權結構設計、投資期限跨度、進場時機以及投資幣種選擇等因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國際金融形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之時,一旦投資者對標的物的未來趨勢發(fā)生誤判,或者設計者在設計結構參數時出現嚴重失誤,都會引發(fā)零收益事件。更要命的是,結構型理財產品對經濟波動十分敏感。在當前全球經濟局勢走到“十字路口”時,如果經濟這個老家伙選擇左轉彎,而結構性產品卻堅定地選擇向右拐,那么悲劇的“零”聲將一定襲來。
貼士
兩誤區(qū)慎入
很多投資者對這類掛鉤型理財產品存在誤區(qū),一種誤區(qū)是,以為最高預期收益肯定能實現;而另一種誤區(qū)是以為一旦觸發(fā)風險事件變成零收益,產品就可以提前終止。而事實上,最高預期收益的實現概率并沒有那么高,而一旦發(fā)生風險,產品也不可能就此提前終止,因為絕大部分資金存了一個定期存款,不到期不能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