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沉默換不回輿論平靜,前亞洲首富李嘉誠及長和集團在9月29日終于做出回應。這份回應特地提到,“在零售方面,集團于全球現擁有逾13,000間零售店鋪,其中內地由兩年前的1300間增加至今天2300間,增幅為77%,擴展步伐迅速。” 那么,問題來了,李嘉誠在中國的零售業(yè)到底做得怎樣?
李嘉誠及長和集團旗下的零售業(yè)務,主要集中在屈臣氏集團。根據其官方網站資料,屈臣氏1841年在香港創(chuàng)立,2015年8月11日在香港銅鑼灣恩平道開出全球第12000家商店,由一家香港小藥房發(fā)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保健美容零售商。在亞洲,其零售品牌包括屈臣氏、百佳、豐澤電器及電子產品、屈臣氏酒窖、GOURMET時尚美食購物廣場等。
根據長和集團8月25日發(fā)布的年中報告,屈臣氏中國2015年1-6月營收為111.26億港元(相當于人民幣90多億),比2014年同期增長13%。在當下的零售業(yè),這也不是一個過得去的成績(根據中國商業(yè)聯合會數據,中國零售企業(yè)百強201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26%)。而且,這個成績背后,是屈臣氏中國店鋪數目較去年同期增加24%。這意味著,屈臣氏中國的平均單店業(yè)績實際上在下降。
屈臣氏“凡客式”困境?
在一線城市的屈臣氏內,貨架上的商品仍然密集排布著,導購的熱情也一如既往。但在很多門店,以往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群不復存在。在杭州文二路,《天下網商》公司樓下就有一家屈臣氏門店,但前些天貼出了“停止營業(yè)”字樣。這是李氏帝國零售產業(yè)一度的龍頭品牌。
2014年,屈臣氏放棄原先的上市計劃,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出售屈臣氏近25%股權,套現440億港元。
根據屈臣氏公布的最新5年規(guī)劃,至2017年在中國地區(qū)的門店數量將增至3000家,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而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間,屈臣氏門店數量一度爆發(fā)式增長700家,達到2014年底的1700多家。
屈臣氏高歌猛進的開店態(tài)勢讓人想到當年的凡客,同樣擁有OEM代工的貼牌生產,同樣有龐大的產品線和員工數量,再加上中低端的低價客戶定位,這些相似點讓屈臣氏困境帶有凡客的味道。
零售業(yè)的根基在于產品,這是屈臣氏目前最為嚴峻的問題。盡管擁有骨膠原、Water360、燕窩等多個自有品牌產品線,再加上一系列開架美妝品牌的補充,屈臣氏貨架看似擺得滿滿當當,卻無法非常有效地觸達消費者的需求。當一個消費者進店購物,第一感知是迷茫的,因為完全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無論是價格、功效還是包裝,屈臣氏并未針對消費者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和陳列,產品間的區(qū)分度近似于無。
如同凡客一樣,屈臣氏這個名字一度意味著低價優(yōu)質,但OEM代工的做法很快就被時代遠遠地拋在后面,對消費者來說,有那么多便宜好用的產品天天在網上做特賣,為什么要費力去屈臣氏購買一款功效可疑的產品? 共2頁 [1] [2] 下一頁 李嘉誠親駁撤資論 疑問未除 李嘉誠和他的城:李系稱香港是內地的城 環(huán)球時報社評:內地輿論對李嘉誠去神化 但無敵視 李嘉誠商業(yè)行為和愛國關系不大 李嘉誠罕見回應“撤資”質疑 搜索更多: 屈臣氏 李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