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誠品還能超過誠品?
誠品像是一個壯大的有機物,不停往外伸展,但原本的內核卻已空虛——不再以書為主的它,卻還是不忘在出版身上榨油。
出版人小莊常與我談起通路困境,直嘆與誠品談合作有許多困擾。她說,作為最大的實體通路,誠品大量復制“商場包裹書店”的模式,營利目標并不在書,而是追求商場資本擴充與累積,“書的部分只求坪效(臺灣拿來計算商場經營效益的指標)與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提高的方法就是繼續(xù)要出版社折讓,以及把書店空間當成廣告版面賣給你。”
“本來誠品是最有條件改寫人文藝術書的新書期和商業(yè)實用資訊類書籍新書期的通路,例如不以書籍流通速度來決定賣場面積,藝文類書籍的空間應該可以增大。”阿丁反問,“前者不是應該在書店平臺待久些才可能引起此類讀者的注意嗎?但目前誠品也就是順應主流、暢銷書的發(fā)行節(jié)奏。”
阿丁憶起過去誠品甚至還有古書區(qū),如今卻連藝術人文書的陳列周期都變短,“從書店給予各類書籍的賣場面積、位置來評估,就可以知道誠品目前如何想像自己的文化位置、形象與知識資本。”
在吳清友之女吳旻潔上任后,改變更是極速,她加強異業(yè)與多元化發(fā)展,甚至開起了供陸客居住的旅館,零售業(yè)化更不用提。據聞誠品臺大店甚至準備賣起電鍋,對許多愛書人來說實難想像,但誠品的空間與氣氛改變確實不可言喻。
以零售思考便會改變書店思維,人事聘用也包含其中。“誠品的店長與店員素質偏離書的品位是確實的,許多店長是所謂的異業(yè)店長,是從康是美(藥妝店)等零售業(yè)來的,店內的書籍陳列水準明顯下降。”小莊搖頭:“未來可見的是,它對非暢銷書的解釋力將逐漸下滑。”
即使如此,出版界仍不能不妥協(xié)。據稱,今年會是誠品在臺店數超過金石堂的一年──臺灣書籍有三大銷售通路,誠品、金石堂與博客來網路書店,過往金石堂的實體店家數是誠品的兩倍,即使缺乏販售力,但九十家的規(guī)模仍被出版界視為曝光平臺,但今年金石堂卻關至原來的一半,而誠品目前全臺四十家,今年還會再增加,幾乎成為實體書店的超級壟斷。誠品的資本規(guī)模可超越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加上壟斷,出版社完全喪失了談判能力,只能屈就種種不合理規(guī)則。
有人說,誠品是用一種華麗的姿態(tài),打一場21世紀初的生存戰(zhàn)爭。為了生存,可以理解,但就出版人與愛書人來說,只覺書愈發(fā)“邊緣”,對陷入出版寒冬的他們來說,更是艱難。
“這是不絕如縷的品牌權力戰(zhàn)爭。”阿丁嘆,誠品的品牌竟可決定其他配合者的品牌價值。身為前員工,他保留地說,誠品不見得如此驕傲,也有許多持續(xù)努力求新求好的基層部門,只是今天的誠品已是駭人巨獸,與外界能否形成可溝通交流的問題共識,恐怕才是問題,“最吊詭的危險平衡恐怕是:它們眼中既有最好最多的讀者,也沒有讀者。”
原本屬于臺北的誠品,成為臺灣的誠品,而這樣的誠品也脫離了早期提供讀者品位與觀念的啟蒙,如今誠品所給予或追求的——當然也是集各出版社作者的配合或讓利——已是一種近于景觀的驚嘆或虛榮,但在品位與觀念的升級上卻未曾超越過去的自己。當這樣的誠品往外走,遠去他方設點,熟練地操演一核心城市的成功模式,也就很容易想像。
或許,它們最焦慮的恐怕還是:(臺北的)誠品還能怎樣超越(臺北的)誠品?來源:新京報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專訪: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 誠品書店曾賠錢15年 吳清友講解營運模式突破之路 誠品書店15年賠錢路 吳清友中國綠公司年會演講 臺灣誠品書店吳清友:把人生中的困厄轉化為正念 大陸首家誠品書店旗艦店落戶蘇州 8月1日開門迎客 搜索更多: 誠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