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狀
賣場蠶食了書區(qū)
風景依舊,內在精神卻有些質變,曾屬于誠品的那個群體漸漸意識到它不再只是個書店,百貨賣場蠶食鯨吞了書區(qū),爭相涌來的觀光客令空間擁擠,昔日可以窩坐半天閱讀的悠閑平靜也被驚擾。誠品這個知識國度逐漸失去邊界,愛書人的私書房跟著瓦解。
曾經(jīng)在誠品工作的阿丁對這變化有著深刻感受,他說,最早的誠品,會予人有“我的誠品”的幻想,現(xiàn)在則比較接近于“某座城市的誠品”,“‘我的誠品’是指一開始,讀者會自行在誠品這個空間、閱聽感受經(jīng)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想像,如今,卻是讀者依賴書店給予刺激。”
或許有人還是喜歡沉浸在誠品營造的氣質中,但我卻再難靜待其中──總感覺一個本屬于自己的沉淀空間,被各種元素霸占掠奪,成為一個較為高價的商場;更遑論,原本獨特、果斷的選書能力喪失,展示書區(qū)的出版品與其他通路無異,排行榜單上更是主流的暢銷書。誠品已非過去的誠品。
我跟阿丁談起這變化時,他認為誠品的根本是對消費的品位與趣味的多角化營造,但這種品位與趣味已從最開始的文化導向,最后移轉為市場導向?粗姁鄣臅耆绱俗兓⒍〔幻飧锌“有點像看著一舊識出人頭地,但與他漸行漸遠。”
漸行漸遠的感受非消費者獨有,對老誠品人來說,也有不如歸去之嘆,當誠品書店日漸成為百貨商場,凡事都講求“坪效”,斤斤計較,過往與吳清友一同打拼的老臣無法接受改變,一一離開。
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生存的誠品來說,為了擺脫年年虧損,空間利用與坪效計算或許就是他們克服困境的新出路。這問題并不難理解,在臺北舊城區(qū)大稻埕打造藝文空間的周奕成便曾著文表示,誠品本來是書店和商場,需要實體店面,“城市租金上漲過高,直接吞食實體通路的利潤。這就是書店和商場會賠錢的原因之一。”
曾在誠品敦南門市任職的王乾任也談及,熟悉房地產(chǎn)或零售百貨業(yè)的朋友只要算一算,不難發(fā)現(xiàn),誠品絕不可能單靠賣書獲利,即使出版社給的書是免費,凈利都無法支撐整個公司的營運成本,“面對逐漸攀高的租金成本(地產(chǎn)資本主義),為求生存必須轉型為復合式文創(chuàng)百貨。”
因此,誠品發(fā)展和房地產(chǎn)商合作的模式,亦即建設公司提供便宜或免費樓面,誠品經(jīng)營商場,建商從房地上漲獲利,二者再來分利潤。這大大減低誠品的營運成本,還能賺錢。只是,這成為惡性循環(huán),“一家很有能力的零售流通業(yè)者,無法從本業(yè)賺錢,只好用幫房地產(chǎn)業(yè)炒高房價來賺錢。房地價格炒更高,使得實體店面成本更高,整個零售業(yè)越來越難做。有點幫自己的仇人效命的感覺。”周奕成認為,這就是誠品必須往香港與大陸拓點之因。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專訪:誠品書店總經(jīng)理李介修 誠品書店曾賠錢15年 吳清友講解營運模式突破之路 誠品書店15年賠錢路 吳清友中國綠公司年會演講 臺灣誠品書店吳清友:把人生中的困厄轉化為正念 大陸首家誠品書店旗艦店落戶蘇州 8月1日開門迎客 搜索更多: 誠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