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得城的三個高估一個低估,最終導致其重蹈百思買式覆轍
郭臺銘的零售帝國夢因萬得城退出受重創(chuàng)
紅商網訊:清明節(jié)這天,上海雨后天陰,淮海路上人影寂寥,過路者行色匆匆,甚至來不及仔細打量一下路旁錦江國際中心上那個巨大的即將徹底消失的Logo“萬得城”。
今年2月27日,由于面臨國內大型消費電子賣場的激烈競爭,富士康與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Metro AG)聯(lián)合宣布,在華合資企業(yè)“萬得城中國”關閉在華7家門店,萬得城全面退出中國。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現有的7家萬得城門店在2012年前9個月僅實現銷售收入1億歐元,但全年預計虧損4000萬歐元。而為上述門店的投入,已經達到2億歐元。
萬得城中國總裁兼CEO浦紹博(Frank Bussalb)彼時表示,關閉門店的決定是基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以及建立和運營必要業(yè)務規(guī)模所需的巨大投資做出的。而4月7日,《中國企業(yè)家》采訪了與此次萬得城退出中國事件接近的人士,該人士表示,公司再次回到中國市場沒有時間表,“基本可以確定不會再回中國”。
“這的風水肯定不好,原先是伊勢丹百貨在中國的第一家店,后來開不下去了,南京西路的伊勢丹是第二家,就開得好好的。它這個大門朝西,對著成都南路,是個散財位。”這段老上海們關于風水的話,肯定是萬得城后臺老板之一郭臺銘不愿意聽到的,作為篤信風水的臺灣企業(yè)家,竟然在大陸的零售業(yè)嘗試折在了風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或許他寧可相信其他各種靠譜說法,比如主流觀點是,它陷入了百思買式怪圈,太不接地氣。
參與賭博的人總是篤定自己可以成為幸運者,事實上,為了適應中國市場,萬得城已經在百思買身上吸取了很多經驗教訓。但結局仍舊相同。
萬得城是Media-Saturn-Holding GmbH(麥德龍為其母公司)旗下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新品牌,其母公司創(chuàng)立于1979年,全球有超過45000名員工,分布在14個國家的580家門店。一直是歐洲最大的電器連鎖商,它的一站式服務與百思買一道,成為歐美電器零售領域大賣場業(yè)態(tài)的代名詞。
2010年11月,萬得城中國以上海為切入點開始了在華的擴張業(yè)務。這家公司的股權結構分作三方:分別由麥德龍、德國億萬富豪萬得城創(chuàng)始人埃里希•克勒哈爾及其家族共同持有75%股權,郭臺銘旗下的富士康持有25%股權。
萬得城中國因三方股東被認為是銜玉而生,富士康的成本管理能力、大陸的廣闊人脈;麥德龍在大賣場方面積累的深厚經驗;以及克勒哈爾雄厚的資金。三者結合讓萬得城中國z自信有底氣擺脫百思買的陰影。
萬得城中國大陸首家門店開設在淮海中路537號,2010年11月17日正式營業(yè);2011年2月26日,第二家門店開在了上海浦東新區(qū)成山路,當時因為開張促銷,創(chuàng)下了上海灘一項紀錄,用1小時時間將一周的特價商品全部賣完。
但同年2月,另一件事情值得萬得城加倍小心,便是百思買宣布退出中國。彼時萬得城宣布接過百思買的售后與延保工作。“全球第二”在中國市場正式接過了“全球第一”的衣缽。
萬得城無法背離百思買的商業(yè)模式。百思買進入中國,幾乎一成不變的因循了在歐美發(fā)達市場慣用的打法。錯開與蘇寧、國美的正面交鋒,而取高端定位:產品價格高、提倡體驗式消費,窗明幾凈的店面布置讓百思買成為家電賣場中的宜家。
除了“面子”外,更重要的是“里子”。百思買與萬得城均對供應商采取“買斷模式”。即供應商只提供商品,對新開店租金、店內上貨位置、促銷等一概不管。這和國內家電賣場模式完全相反。一位家電連鎖業(yè)的資深人士告訴《中國企業(yè)家》,中國的電器大賣場實際是包租公模式,拿到一個門店就進行分割,每個區(qū)域什么價格定好,找電器廠家來談,讓他們進駐收取租金。“說白了,就是場地在我們這里過一下手,技術含量很低。”
然而,面對如此“低”技術含量的打法,為什么百思買和萬得城會相繼敗北?首先,對百思買、萬得城的買斷模式,供應商并不歡迎。其回款周期長達三個月甚至更久,并且有強勢退貨條款,退貨貨品往往包裝亦損毀嚴重。供應商怨聲載道。 共2頁 [1] [2] 下一頁 外資零售巨頭萬得城退出中國比百思買更快 萬得城等外資零售巨頭為何在華玩不轉? 萬得城的“羊群路” 零售業(yè)創(chuàng)新模式需審視 百思買萬得城退出 線下IT大賣場路在何方 萬得城今起關閉全部門店退出中國 搜索更多: 萬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