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商網(wǎng)導(dǎo)讀:“瑞士的奢侈品行業(yè)都是中國人撐著的,我們店的銷售額大約60%都是中國同胞貢獻的”。在瑞士愛馬仕店里,最舍得花錢的顧客都來自遠方: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據(jù)畢博的估算,中國顧客人均消費1-5萬瑞郎,而俄羅斯顧客“更土豪,10萬瑞郎的皮夾克說買就買,人均消費比中國客人還要高”。近兩年,隨著中國反腐運動的展開,來蘇黎世火車站大街的中國客人少了,各鐘表店的營業(yè)額曾出現(xiàn)明顯下滑。但愛馬仕專賣店的生意卻在同期大大增長,“中國市場占了愛馬仕全球銷售額的54%”。這一反差究竟從何而來?
紅商網(wǎng)訊:數(shù)千瑞郎一雙鞋,幾萬瑞郎一件夾克,幾十萬瑞郎一個皮包 … 對于畢博來說,這些都是每天從手中流水般而過的物件。旅瑞15年的她,是瑞士一家愛馬仕專賣店的銷售員。對于中國人在瑞士的頂級奢侈品消費,她稱得上是最直接的見證人。
瑞士中文網(wǎng)報道,買奢侈品可不僅僅是花錢的問題,畢博深諳其中奧妙。“頂級奢侈品,經(jīng)常有錢也買不到,”她一語道破天機。
“奢侈”不是貶義詞
“奢侈”即“揮霍浪費”,帶有貶義。對此,畢博卻不認同:“奢侈不是貶義詞,我覺得人應(yīng)該有物質(zhì)上的追求,購買奢侈品是高層面的物質(zhì)要求,是人性的反映。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了,如果有條件,就要滿足自己。我們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而我們這一代除了吃飽,還要追求更多的東西。 ”
是的,奢侈品是人們在吃飽之后的更高物質(zhì)追求。貶義詞“奢侈”加上個“品”字便曼妙頓生:“品”是品質(zhì)、品味,也是品牌。如果說,面對奢侈品,精英人士欣賞它的品質(zhì),名流追求它的品味,那么更多的愛馬仕中國顧客看中的則是它的品牌-確切說,是品牌顯示的社會地位。
180元的包是日常用品,180萬的包則是身份象征。正因如此,越是在地位同財富直接掛鉤的社會,越會有人花大錢購買奢侈品。“其實是挺奢侈的,180萬可以買幾輩子的包了,”畢博也承認,“但這是社會發(fā)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
中國大買家
畢博有時一天能接待幾十個中國顧客,“瑞士的奢侈品行業(yè)都是中國人撐著的,我們店的銷售額大約60%都是中國同胞貢獻的”。其實愛馬仕專賣店并沒有花大力氣去追逐中國顧客群:19名店員中只有畢博一名中國人。盡管購物的同胞常常讓她應(yīng)接不暇,但是店里并不打算增聘中國雇員。畢博解釋到:“因為愛馬仕品牌不想過于依賴某個單一市場。”
誰是最典型的中國客人?“土豪,”畢博不假思索地答道,這些顧客對品牌背后的歷史、工藝和文化并不一定了解,看中的就是牌子的高端和昂貴,屬于“不怕花錢,跟風(fēng)兒消費”。
“另外就是名人、演員,他們大多通過買手購物,”畢博繼續(xù)說:“再有就是一些對我們品牌有深入了解的客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家族背景,來自澳門、香港, 選東西特別有針對性。”畢博心里最愿意為這樣的同胞服務(wù),因為他們懂得欣賞,知道惜物,“是講究人”。
畢博還認識幾位超級豪爽的中國客人,他們乘坐私人飛機來瑞士,一來就把店“買空”。曾經(jīng)有位客人甚至希望包場,但遭到畢博婉拒-在瑞士,金錢不總代表特權(quán)。 共2頁 [1] [2] 下一頁 “反奢侈情結(jié)”興起 奢侈品牌該如何自救? 杜嘉班納等撤離上海外灘 奢侈品在華開店計劃停滯 歷峰集團旗下奢侈品牌頻現(xiàn)質(zhì)量問題遭抗議 卡地亞、阿瑪尼等奢侈品牌質(zhì)量、售后頻亮紅燈 上半年零售企業(yè)門店關(guān)閉半數(shù) 奢侈品消費下跌嚴重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