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丹頓專賣店。資料圖
見習記者 王煜 實習生 江浪莎 綜合報道
在北京、深圳等全國一些大城市的大商場、機場的服裝店里,消費者常常能看到品種繁多的外國品牌產品,這些產品號稱自己是國際設計、定位高端,因而價格不菲。然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這樣的“國際品牌”的注冊人、生產地都在中國,只是在外國注冊了一個空殼商標,就能讓原來的純國產貨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高端”、“歐陸名品”,身價暴增至原來的至少5倍。
“頂級意大利品牌”只是空殼
據(jù)央視報道,記者在深圳寶安機場A候機樓發(fā)現(xiàn),一個叫做卡爾丹頓的服飾品牌專賣店非常引人注目,營業(yè)面積有數(shù)百平米,裝修也顯得頗具檔次。專賣店工作人員介紹說,卡爾丹頓是意大利頂級男裝品牌,1993年進入中國,至今已有18年歷史,在全國有數(shù)百家分店,僅機場就有30余家。時尚、優(yōu)雅為其主要特點。銷售人員聲稱,其服裝部分產自深圳,也有不少面料是意大利原裝進口。由于其是高端品牌,因此價格比一般品牌要高出不少。
但是,在北京首都機場,一位曾在機場卡爾丹頓專賣店工作過的銷售員透露,卡爾丹頓只是一個中國人注冊的意大利品牌,拿到牌子后再到國內生產,在意大利并無歷史,其在國內真正經營的時間也并不長。
記者通過意大利專利商標局檢索發(fā)現(xiàn),卡爾丹頓的注冊成功日期為2001年1月,申請人為yim siu wa,申請地址在香港。這表明,號稱“1993年進入中國,有18年歷史”的卡爾丹頓實際的品牌歷史只有10年。
那么卡爾丹頓是否在意大利有經營生產呢?記者聯(lián)系到意大利官方的商業(yè)和稅務機關——意大利商會,對方表示,在他們的注冊資料中沒有卡爾丹頓這家企業(yè)。而意大利一位進入服裝行業(yè)已有35年的資深業(yè)內人士表示,他對行業(yè)內的各種品牌都比較熟悉,但從未聽說過卡爾丹頓。
原來卡爾丹頓只是在意大利有注冊商標,而并無實際生產。通過香港特區(qū)知識產權署的網(wǎng)上檢索,記者看到卡爾丹頓的實際注冊日期為1998年8月21日,注冊人和地址與意大利注冊一致。檢索結果表明,卡爾丹頓是在香港進行注冊后才在意大利注冊的。香港特區(qū)知識產權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yim siuwa的中文對應名稱可能是嚴小華;他進一步介紹說,卡爾丹頓這個商標是以個人名義,而不是以公司名義申請的。
商標“出口轉內銷”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查詢結果顯示,卡爾丹頓在國內的申請注冊日期是1994年,目前商標擁有者是深圳市卡爾丹頓服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嚴小鉛,而嚴小鉛與嚴小華同是另一家深圳公司——深圳市興億實業(yè)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記者采訪到卡爾丹頓公司的工作人員,對方提供的信息表明,興億公司就是卡爾丹頓的運營商,而嚴小鉛和嚴小華是兄弟。嚴小華注冊了卡爾丹頓商標,再把它轉給了與嚴小鉛合開的的興億公司。
至此,卡爾丹頓品牌的真相已經清楚:這個商標的運營經歷了從國內到海外,再從海外回到國內的典型過程。
記者以加盟商的名義見到了卡爾丹頓公司品牌拓展部的總經理夏軍(音)。他告訴記者,卡爾丹頓確實是在意大利只有注冊商標,沒有企業(yè)經營,沒有分店。對于卡爾丹頓品牌真實身份的質疑,夏軍顯得不屑一顧:“有哪個牌子不是噱頭呢?我覺得只要手續(xù)是合理的合法的,無論你消費者怎么追究都沒關系。正式工商注冊,所有的手續(xù)是合法的,追究什么呢?”他認為,卡爾丹頓是在意大利注冊的,“為什么不能宣傳是意大利的?”他說,現(xiàn)在他們都是全球注冊商標,只是沒去國外開店而已。
貼上洋商標牟取暴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通過專業(yè)的商標注冊機構注冊國外品牌的成本其實很低。除官方收費外,注冊公司的代理費只需1000元到3000元不等。北京北三環(huán)的一家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申請人在申請品牌時,只需提供地址信息和商標圖樣就行,申請時間在一年半左右。 “申請意大利的品牌在3000左右,而法國和加拿大的品牌則相對便宜。 ”只要在注冊機構簽字成功,就意味著注冊國外商標萬事大吉。
誠然,“空殼洋品牌”進入高檔商場需付不菲的“入場費”,且還要從流水賬中支付商場25%—30%的“流水倒扣”,但相比起零售所賺取的利潤,這點小成本根本不算什么。在北京木樨園地區(qū),一件批發(fā)價格兩百塊的衣服,在包裝成意大利品牌后,可能就會賣到一千塊左右。
同樣的國產服裝,只要貼上洋商標,即使進入大商場的經營費巨大,但最后產生的利潤仍然遠比普通國產品牌要高出很多。
貼牌欺詐 危害企業(yè)品牌發(fā)展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副所長李祖明告訴記者,我國政府是鼓勵企業(yè)到海外商標注冊,為的是提高民族品牌的國際競爭力,也給予民族品牌在國際競爭中一種恰當?shù)谋Wo。但現(xiàn)實的尷尬卻是“走出去,是為了賣回來”。商家只告訴消費者,“這是國外品牌”,而至于到底是原料是國外的,還是加工在國外則一概不論?諝ぱ笃放评脟瞬恢榈奶攸c進行宣傳,是誤導和欺詐消費者行為。
著名律師邱寶昌認為,商家必須對商標的真實情況向消費者進行公示,“你就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制造的,在中國設計的,只不過你的商標是在國外注冊的,像這種情況應該要真實地、主動地、積極地告訴消費者,要主動地、積極地告訴消費者。 ”
空殼產品走俏大商場利用了多數(shù)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國品牌管理研究中心的王漢武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品牌的研究,他認為,空殼洋品牌的出現(xiàn)恰恰反映了我國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企業(yè)對自身品牌認識的缺陷。 “用空殼洋產品去賺錢,是一種投機行為,眼光很短淺,在被消費者發(fā)現(xiàn)是欺詐后,很快就會被市場摒棄掉。”王漢武認為,中國很多知名企業(yè)并沒有改變出身,但仍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其原因不在于商標的屬性,關鍵是在企業(yè)產品質量上,因此中國品牌的發(fā)展還是要靠練內功,搞創(chuàng)新來抓住消費者的心。